现在是:2022年9月1日 23:57:11 星期四

教育技术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技术

中国教科院“可评估的项目制学习行动计划”课题心得材料19

摘要:我的”未来学校”之信息化建设的三个问题花垣县民族中学 周胜付  2020年1月6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发布了《 ...

我的未来学校之信息化建设的三个问题

花垣县民族中学         周胜付

  2020年1月6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发布了《 中国未来学校 2.0 创新计划》,在计划的“积极践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策服务”提出:聚焦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热点问题,研判学校改革创新发展趋势,对当前及未来教育领域中涌现出的新问题新事物作出有效回应,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撑。较之前,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育人目标和信息化发展需求,兼顾点与面、信息化推进与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教学与管理、技能与素养、小资源与大资源等协调发展”;“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教育政务信息系统全面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2020年3月,花垣县积极申报中国教科院未来学校研究共同体项目,2021年5月29日,中国教科院“未来学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项目在花垣县十八洞村启动,花垣县亦成为“中国教科院未来学校共同体湘西试点县”。在湘西州教科院和花垣县教科所的引领下,我和我的课题组相继开展了《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教科研管理研究》和《湘西地区中小学教学常规督查工作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研究》。两个课题都着重于基础教育领域信息化管理研究以及管理平台的研发,并正尝试将课题成果转化到实际应用.现就我们在课题研究中的思考和碰到的问题值此分享.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广泛深入普及,现代化教育的无纸化办公已成趋势。随着教育“双减”政策的落地,学生和教师究竟如何去减负?信息技术在哪些层面能提供多大的基础支撑?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已能感知到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实践活动及管理中积极构建信息化未来学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就目前比较而言,高等教育处在教育的最顶层,拥有国家政策和自主发展的优势,因而高校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最快也最普及。然而,由于基础教育处在社会的最基层性,且点多面广,因而基层学校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最慢也最难普及,其中,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广大基层学校和教师的办公信息化平台还存在着很大空白。纵观近十余年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还是集中在硬件建设和课程资源的优化两方面,相对于中小学基础教育以及基层教师和学校而言,服务、应用及功能性软件平台的开发还很欠缺。从另一层面看,当前基础教育的层级管理很紧密的,但管理方式更多的还是“粗放型”,在落地、落实上还很欠缺。如何使管理走向精准的“集约型”,我们认为,信息化的平台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结合多年的基层学校管理经验以及课题研究的体会,我们愈发感觉到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困难性,尤其是实践成果性课题研究的应用与推广举步维艰,或许这也是未来现代化学校发展必将面临的问题,在此,我们抛砖引玉提出以下三个问题,仅供专家和领导参考。

问题1:课题成果的转化机制在哪里?

在《中国未来学校 2.0 创新计划》的基本原则——“科研引领”中指出:立足未来学校的育人本位,创新教育理念,做好教育科研引领。关涉未来学校的每一项专题探索都要有相应的科学依据、数据支持与学理支撑,确保未来学校探索始终行驶在科学发展的轨道。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成果转化及应用.虽让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大多是基础性研究,点小、线短和面窄,但它是构成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和促进基层学校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研究过程或许本身是一种成效,但发挥研究成果的辐射效应,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推广应用则是让这种成效产生更大的溢值和意义。那么,问题来了,谁来引领课题成果的推广应用?怎样推进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成果应用的督导及评价机制又该怎样建立?我们认为,这是未来学校的应该解决的重要课题.

问题2:推动信息化的瓶颈有哪些?

    信息化理念在未来学校的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在未来学校的理念体系中指出:围绕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用未来教育的眼光重新定义学校,推动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探索智能时代的课堂形态中指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转变学习方式,改变以讲授 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形态,深入开展大单元教学、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精准学习、自适应学习、项目式学习等课堂创新;在研制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评价方式中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研制科学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建立智能化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通过全样本、全过程、多模态的数据采集,认证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成就,勾勒学生成长画像,提供个性化的改进方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探索智能时代的未来学校治理模式中提出:聚焦未来学校治理的核心问题,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力量的整合,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优势,促使学校从传统科层管理向扁平化、柔性化、弹性化管理转型,积极开展选课走班、学习共同体、导师制、学院制、集团办学、社会课堂、智慧校园、5G 校园、大数据分析平台等方面的探索,逐步形成未来学校治理的创新路径.

    综上所述,我们清晰的看到未来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支撑。当前,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激发了教育及教育管理的传统与现代的“大碰撞”!在这种碰撞期,必然产生阻滞信息化推进的诸多瓶颈,这些瓶颈有哪些?如何攻破这些瓶颈?信息化是未来学校的重要标示,推动信息化建设,观念在碰撞,思想在交锋,方式在更迭,机制在整合.

问题3:研发信息化平台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在哪里?

研发信息化平台就技术层面来说已趋于成熟,在某些领域现在已开始向智能化和大数据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之所以很迅速,来自于它有人才和技术的优势,更有政策和资本的保障,观念和政策的束缚也较少。而基础教育点多面广,群体庞大,具有社会普惠性,观念和政策束缚很多。当前,服务于基础教育信息化研发主要是在基础支撑和资源优化两方面,落地到基层学校以及教师和教育层级部门和机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却很匮乏,除了仅有的几个省部级平台外,很难看到来之社会力量研发的平台.人们常说:人民教育人民办,专业的事还得专业的人来去做.基础教育正是点多面广,基础性强,因此,需求也就必然很多,但是,在本位思想还很严重的影响下,面对庞大的基础教育体制内各种壁垒,来自基层和社会的力量往往是望而生畏,避恐不及。简言之,未来学校尤其是未来中小学的信息化平台需求是庞大的,但是缺乏研发的激励机制,也缺乏准入保障机制。

中国未来学校 2.0 创新计划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具体实施和推进,未来看是很遥远,但已悄然临近。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相信中国的未来学校已经不远!


相关内容

评论排行榜

热门标签